返回

大唐狄梁公之血影疑案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八十四章:边境疑影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在边陲之地,狂风呼啸,黄沙漫天。魏元忠率领着他的军队正在巡逻,以防敌军的突袭。

    突然,前方探子来报,发现了敌军的踪迹。魏元忠神色凝重,立刻下令准备迎敌。

    “兄弟们,保卫疆土,护我百姓,就在此刻!”魏元忠高声喊道。

    士兵们齐声回应,士气高昂。

    然而,当他们与敌军真正交锋时,才发现此次的敌军兵力远超预期,且装备精良,战术诡谲。

    敌军如潮水般涌来,魏元忠的军队陷入了苦战。尽管士兵们英勇抵抗,但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,渐渐力不从心。

    “将军,敌军太强,我们怕是抵挡不住了!”一名将领满身鲜血地喊道。

    魏元忠咬着牙,挥舞着长剑:“死战到底,绝不退缩!”

    但最终,魏元忠的军队还是大败而归,损兵折将,狼狈撤退。

    而在京城,宋之问得知了这个消息,心中大喜。

    “这可是个绝佳的机会。”宋之问暗自盘算。

    他立刻向朝廷上奏,称魏元忠指挥不力,导致大败,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朝堂之上,众臣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“魏将军向来勇猛善战,此次失利,想必事出有因。”有大臣说道。

    索元礼却站出来反驳:“哼,事实摆在眼前,他损兵折将,还有何可说?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武三思派出的人手在魏元忠的府邸中“搜出”了所谓通敌的证据,包括与辽军往来的信件和一些可疑的物品。

    “看,这就是魏元忠通敌的铁证!”武三思的手下得意洋洋地展示着这些“证据”。

    而在钱庄,也传出了魏元忠经营往来的账目,显示他有大量来路不明的钱财。

    消息传到朝廷,武则天大怒。

    “魏元忠竟敢如此!”

    张柬之此时站了出来:“陛下,此事疑点重重,魏将军忠心耿耿,绝不会做出这等叛国之事。”

    武三思冷笑道:“张柬之,你莫要为他辩解。证据确凿,你还想包庇他?”

    张柬之说道:“这些所谓的证据太过蹊跷,像是有人故意为之。”

    武三思反驳:“那战场上的大败又如何解释?”

    张柬之回应:“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不能仅凭一次失利就定将军的罪。”

    武则天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武三思见状,又说道:“陛下,若不严惩魏元忠,难以正朝纲,平众怒。”

    张柬之道:“陛下,还请明察,切不可被奸人所蒙蔽。”

    武则天说道:“此事朕定会仔细调查,若魏元忠真的通敌,绝不轻饶。”

    远在朔州的狄仁杰,正忙于处理当地的一桩棘手案件。这日,一封来自京城的书信被加急送到了他的手中。

    狄仁杰接过书信,看到信封上张柬之熟悉的笔迹,心中不禁一紧。他迅速拆开书信,仔细阅读起来。随着信中的内容逐渐展现在眼前,狄仁杰的神情愈发凝重。

    信中所述,魏元忠兵败边陲,京城中又传出其府中被查出通敌书信以及钱庄有不明资金往来之事。狄仁杰深知魏元忠为人正直忠诚,绝不会做出这等叛国之事。这一连串看似确凿的证据,在他眼中却充满了破绽和疑点。

    “此事背后定有蹊跷。”狄仁杰放下书信,在屋内来回踱步,心中思索着。

    他回想起与魏元忠过往的交往,那是一位一心为国、浴血奋战的将军,其忠心可昭日月。如今遭此劫难,定是被奸人所陷害。

    狄仁杰重新拿起书信,又仔细看了一遍,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更多的线索。张柬之在信中提到,朝堂之上众说纷纭,武三思等人咄咄逼人,欲置魏元忠于死地。

    “这武三思向来阴险狡诈,此事恐怕与他脱不了干系。”狄仁杰目光如炬,暗暗思忖。

    他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朔州的街景,心中已有了决断。

    “来人!”狄仁杰大声呼唤。

    一名亲信匆匆赶来:“大人,有何吩咐?”

    狄仁杰面色严肃地说道:“准备快马,我要即刻回京。”

    亲信一惊:“大人,此地案件尚未了结,此时回京是否妥当?”

    狄仁杰摇摇头:“魏将军之事刻不容缓,这边的案件暂且交由你等处理,我必须尽快查明真相,还魏将军一个清白。”

    亲信领命而去,不多时,狄仁杰便骑上快马,日夜兼程,向着京城奔去。

    一路上,狄仁杰风餐露宿,心中始终牵挂着魏元忠的案子。他不断思考着各种可能,试图理清这背后错综复杂的阴谋。

    终于,狄仁杰抵达了京城。他顾不上歇息,直奔张柬之府上。

    张柬之见到狄仁杰,连忙将他迎进屋内。

    “狄兄,你可算来了。”张柬之说道。

    狄仁杰急切地问道:“情况可有新的变化?”

    张柬之叹了口气:“武三思等人步步紧逼,陛下虽未立刻定罪,但形势对魏将军极为不利

第八十四章:边境疑影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